2013年3月,“尚德”破产了,这个第一个在纽约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,如今成了光伏行业内第一家倒下的公司。尚德的破产原因有几个方面,企业在受到政府保护的情况下,盲目扩张;由于遭到金融危机和欧盟双反的影响,需求下降,出口受阻;在大量外债缠身的情况下,资金链断裂。 “尚德”的破产犹如一面镜子,暴露出了行业的问题。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,即使没有欧美双反,我国的光伏企业也缺乏竞争力,地方保护主义又推动了低水平扩张。中国光伏产业在短短十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、由小到大、盛极而衰的起伏跌宕,却一直无法摆脱低价竞争的模式。 疾患之一,光伏产业的市场长期在外受人钳制。该行业是“三来一补”的低端外贸模式的翻版,虽然顶着高科技的光环,实则是高科技领域的简单产品的出售者。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“三头在外”: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;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;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。 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统计数据显示,在全球光伏需求中,意大利占28%、德国占25%、美国占10%,中国仅占8%,欧洲合计占70%以上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,意大利、德国、西班牙,美国等国家均削减了对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或压缩了光伏装机容量。这让供需矛盾立即愈加尖锐,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暴跌,欧美国家展开反倾销调查。 疾患之二,光伏产业深陷地方保护沉疴。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,让光伏企业获得了“保姆式”的扶持。电费是光伏企业主要的成本因素,地方政府为光伏企业提供大量的电费补贴。高补贴低成本,也为中国光伏业的倾销埋下了祸根。此外,地方政府还需为企业从土地到融资提供便利。光伏产业投入巨大,非常符合以投资拉高地方GDP的政绩需求。各地方在这几年展开的一轮光伏产业大投资是不难推理的。最近几年,包括黑龙江绥化、江西新余、河北保定、青海格尔木在内的多个城市,也都纷纷宣誓打造中国的“光伏城”,光伏企业的盲目扩张,带来产能大量过剩。 疾患之三,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。国内光伏企业申请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硅片、硅锭的制造方面;日本及欧美国家的太阳能专利一半以上集中在太阳能光伏材料领域,我国在该专利领域的技术专利只占总申请量的1/3.在高纯硅领域的专利申请和技术水平更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。目前,我国企业仅能制取纯度为98%-99%的工业硅,然后作为工业原料以极其低廉价格卖到国外,国外企业将其提纯至99.9999%以上后再高价出口至中国。同时,涉及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原料和关键设备,绝大部分来自国外,进口设备费用约占企业设备费用的80%. 未来光伏产业要摆脱产业规模扩张的老路,必须向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。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亟须完善产业链结构,形成完整的供应和需求链。另外,光伏产业应转向国内市场,通过技术创新,提升管理水平,创新商业模式,形成抗风险能力强的核心竞争力。
|